厌学

从精神分析的角度谈厌学

2018/7/5 15:36:20 次浏览

    厌学是一种现象,同样的一种现象采用不同的理论就会有不同的解释,不同的解释可能就会不同的应对。我是喜欢精分的,我试着从精分的角度来谈下厌学方面的问题。
    
 
    首先从客体关系的角度来谈,客体关系的理论认为,问题在关系中产生,问题在关系中呈现,问题同样在关系中疗愈。厌学现象呈现的就是学生与学习的关系出现了问题。在关系中,同样有这样的观点,关系越直接,效果越明显。二元关系比三元关系更直接。
    
 
    出现厌学现象首先考虑的是学生与学习之间的直接关系出现了问题,比如学生对学习本身不感兴趣,这样的话,这样的学生出现厌学现象是很正常的。当然,兴趣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如果能够让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那么他与学习的关系改善,他在这上边的智力情感感觉都会来,学习成绩也会改善。如果不是因为学生与学习二元关系的问题,那么是什么干扰了他与学习的关系,当然还是关系,是他与其他的关系干扰了学习的关系,或者学习与其他的关系干扰了他与学习的关系。首先从他的角度,与他关系比较密切的关系,首先是家庭,尤其父母;从学习的角度,首先是当然是学校,尤其是老师。那么试着从这些角度去展开,改善干扰他与学习的关系的关系。
     
 
   当然,这是从理论上来说,实践上需要一步一步地甚至要不断地反复地去探寻,去修正。
     
 
   在我们咨询的个案中,有一些个案是与老师的关系不融洽;有的是由于家庭不和谐,影响了他。毕竟学习并不是在所有人的心里都排在首位的;更确切地说,绝大多数不是。
    
 
    从经典精分的角度,(性)本能是最根本的动力,本能进一步演绎,其实内心的感觉,欲望和感受。而厌学正从情绪感受的角度描述了学生对学习的感受。但这种感受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就需要区分下了。如果是直接的,就是对学习非常讨厌,那么厌学就是很正常的了,要想在这上边做工作的话,就要探究学生对学习的这种感受是从什么时候什么地方什么情景下产生的。在尊重其感受的情况下,释放其情绪,并试着去让他在学习上看看是不是有可能获得积极的体验,可以由小到大。据有研究人士指出,在新西兰,就非常重视成功体验的获得和累积以及自信心的培养,而且这是他们那里克服厌学情绪的经验之谈。
    
 
    如果不是直接的,那么就要去考察,他在学习上转移了什么方面的感受?然后试着去划清界限。
     
 
   就拿我来说,我是在高中的时候学习兴趣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原因在于我在之前学习的动力是为了获得父母的认可和关注 但是在上高中的时候,父亲对我说,上高中了,学习上的事他们也不懂,所以学习上的事由我自己做主,生活上有什么需要告诉他们就可以了。没了父母的关注,我就没了动力。
     
 
   如果从阿德勒的个人心理学角度去考察,自卑是卓越的动力。有了自卑,就会有补偿。这可能适合特定一部分人。
    
 
    如果从自体心理学的角度来说,自身结构的缺陷以及防御结构比较根本的原因。这要去了解这个人的自身结构,包括夸大自体、理想化自体以及这双极自体之间产生的张力。不仅要关注这些机构在学习方面的呈现,也要关注其在生活中的呈现,这样才可能更加确切地知道如何去操作和应对。
    
 
    除了精分理论,也可以从马斯洛的需要理论中去探求,低层需要的满足是高层需要满足的基础。
    
 
    不过相对理论来说,关注当事人的体验才是根本。

上一篇:怎样矫正差生的厌学心理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