叛逆

青少年逆反心理的根源所在

2018/7/5 15:38:43 次浏览

  青少年逆反心理一方面是由于生理的变化而引起心理上的变化所产生的,另一方面是由于父母的管教方式所引起的。为什么父母的一些管教方式会引起孩子的反感呢?

 

  网友支招:

 

  所谓逆反心理,是指客体环境和主体需要不相符合时产生的一种抗拒心理活动。逆反心理是同人类的出现结伴而来的,但它的出现存在着明显的年龄特征,在当代青少年中表现尤为突出。如何正确认识和对待当代青少年中存在的逆反心理,已经成为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普遍关心的问题。针对这一问题,本人现就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特点及作用作一些简单的剖析,以求获得比较正确的认识,找到正确的对待方法,达到消除和矫正逆反心理的目的。

 

  一、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

 

  逆反心理属于社会心理的一部分,它的形成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是主观与客观两方面的条件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我们必须用逆反心理的成因做全面分析。

 

  1、主观因素

 

  青少年随着年龄的增长,生理发育的加速,性意识的萌发以及体力的发展,便产生了成熟感和成人感,认为自己长大了,俨然以小大人自居,希望独立自主,能以社会独立平等的一员立足于社会生活之中。这种独立意向使自尊心、好胜心增强起来,因而自我意识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同时,由于知识经验的增加、认知方式的发展,使青少年的思维能力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尤其是高中生的思维不仅能抽象概括,而且开始形成辩证逻辑思维。他们对社会生活中出现的问题能独立地用自己的知识、观点来衡量是非,用自己的智慧才能来判断曲直,对师长的教导不愿意采取轻信盲从的态度。强烈的求知欲使他们好奇、多疑,不但开始思考学习材料本身的正确性,而且开始思考着思想方法的正确性。为了表现出自己的这种独立思考能力,他们对事物往往持一种批判的态度。但是,由于青少年还处在由自我意识到自我确立的过度阶段,自我意识还不十分成熟,看问题容易产生片面性、表面性。加上自身修养不高,缺乏自控能力,有时不能正确评价自己,甚至把过分强烈的自我表现意识看成是适应时代潮流的开拓、创新意识。这样,极力想摆脱依附又还需要依附,极力争取自主又不能完全得到自主,呈现尖锐、复杂的矛盾状态。一旦这种自我表现意识受阻时,便表现为强烈的逆反心理。

 

  2、客观因素

 

  (1)教师教育方法上的失误,是导致青少年产生逆反心理的直接原因。有的教师由于缺乏经验,不善于体察青少年的心情,对青少年的缺点或错误,采取简单粗暴的方法,损害了青少年的自尊心;有的教师对青少年犯了一点小过失,就强迫写检查,同时向学校和家长告状,增加了对立情绪;有的教师对青少年多次提的可行建议不采纳,也不作任何解释,挫伤了青少年的积极性;有的教师从个人的好恶出发,不能平等待人,对好青少年过于偏爱,对差青少年抱有偏见,不能一视同仁,这样就引起青少年的逆反心理。面对青少年的这种心理反映,有的教师脾气极燥,为维护自己的师道尊严不是以理服人,而是以服人,结果青少年是压而不服,使逆反心理更为强化。

 

  (2教育内容缺乏吸引力和说服力。近几年来中学思想政治课无论在教材内容、教学方法、考试方法等方面都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改革,也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充分发挥了政治课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应有的作用。尽管党和政府明确规定要把德育放在学校各项工作的首位,但目前思想政治课在中学各学科中仍被挤在第三世界里,有些青少年还是不愿意学习政治课。这除了社会原因之外,就课堂教学而言,主要是因为有的教师讲授不甚得法,理论脱离实际,整个教学过程是上课记笔记,下课背笔记,考试默笔记,考后全忘记的恶性循环。这种照本宣科